非电行业烟气治理市场空间广阔 技术路线成关注重点

在今年环保部(现改为生态环境部)举行的2018年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中提到,要研究推进钢铁等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业界普遍认为,“蓝天保卫战”将持续进行,煤电减排的潜力已经非常有限,未来的减排重点在非电行业,以京津冀及周边7省市地区为例,700多万吨的二氧化硫排放当中,非电行业和民用散煤的排放高达580万吨,占了83%,非电行业将成为下一阶段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关键所在。

电力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率较高 非电行业能否复制治理经验?

目前对于大气污染监测的主要指标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等。工业污染源是最主要的污染源之一,分别占二氧化硫总排放量的88%、氮氧化物的68%,烟(粉)尘的84%;而机动车尾气的排放量也占氮氧化物总排放量的30%。工业大气污染主要来自于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等。

燃煤电厂从2012年实行新国标,到后来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在严格要求与监管下,既定的目标都能够实现。因此,电力行业的减排政策已成为模板。那么非电行业是否也能按照这一路径顺利提升排放水平?

据了解,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的脱硫脱硝改造已经较为成熟,但非电领域仍处于改造阶段。以钢铁行业为例,通过对近年的行业现状、政策、标准、市场空间等方面的梳理,发现目前我国非电行业大气治理改造空间超千亿,但市场格局相对分散,技术路线选择不明确。纵观非电行业,钢铁行业的烟气治理问题显得更为迫切。

钢铁工业是我国工业领域排污的主要来源之一,污染排放量仅次于火电行业。钢铁行业是资源、能源高度密集型的行业,既是消耗大户,又是污染大户,近一半以上的物料投入以废气、固体废弃物或副产品的形式产出。光从技术上看,2017年,在钢铁烧结烟气治理领域就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和观点,但目前正处于观点论证和技术验证阶段。

非电行业烟气治理技术引关注 到底该怎么选?

钢铁、水泥等非电行业通用的烟气处理技术主要体现在脱硫、脱硝和除尘三个方面,大部分大型企业采用的处理装置与火电厂类似。但由于非电领域行业众多,不同行业之间生产工艺差异较大,适用的废气治理技术存也在一定差异化。为了针对性解决各个行业特定工艺造成的污染以及特殊的污染物,目前也有一些相适应的污染处理技术被研究与应用。在目前的单项污染物治理中,由于技术问题,在处理某一种污染物时,针对其他环节与污染物处理的配套技术未跟上,导致了二次污染。

以钢铁行业为例,钢铁行业污染影响最大的工序为烧结,最大的污染物为氮氧化物。钢铁企业排放的烧结废气具有温度较低、量大、污染物含量高、成分复杂的特点,成为钢铁行业废气治理的难点和重点。钢铁烧结废气中SO2排放量占废气排放总量的50%左右,氮氧化物排放量占40%左右,粉尘排放量占10%左右。实现烧结烟气的综合治理最重要的就是废气的脱硫脱硝技术的应用。烧结烟气脱硫是目前国家钢铁企业节能减排去产能的最关键考核指标,已经成了制约钢铁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经济的长远发展。

在治理行业污染的问题上,尤其是在烧结烟气排放控制、多污染物协同治理、脱硫脱硝等领域,不能仅仅依靠对传统工艺进行整改提升,更需要从源头治理上实现减排,力争在工艺技术上实现重大创新和突破。相比传统的工艺改进,源头治理和技术创新更具有生命力,更具有竞争性,也更代表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科学院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朱廷钰表示,非电行业有很多需求,包括很多行业,每个行业排放特征不一样,运营状态和技术不同,处理要求也不一样。总体上,我们认为在“十三五”国家真正要实现污染物大量减排,应该寄托在非电行业减排。非电污染物排放标准高,很多非电行业烟气量也不大,同时技术水平也非常低,而且因为前几年极速扩张,因为技术支撑不到位,需求较大。

近年来,随着非电行业烟气治理市场空间的日渐凸显,行业对于技术的要求也提到了一定高度。作为污染企业,究竟该选择何种适合自己的技术路线达到排放标准?作为环保企业,又该如何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抢占非电市场的一席之地?